《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翻开《素问》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我们就看到“治未病”这三个字:“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已”就是已经发生,“未”就是还没有发生。
在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刻意地去预防,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比等生了病花了钱、遭了罪,不是更高明吗?其实,中医的真谛和精髓,通篇贯穿的,就是这“治未病”这三个字。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神医叫扁鹊。在《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魏文王曾问扁鹊:“你的医术这么神奇,还有人能比得上你吗?”
扁鹊回答:“有,我二哥。”“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但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会治小病,没什么了不起。
魏文王又问了:“那还有比你二哥更好的吗?”“有,我大哥。”“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但他的医术,人们都不认可。所以,大哥比二哥更没有名气,也挣不到什么钱。”
扁鹊又解释说:只有我被人们推崇备至。因为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医药真正的大医风格和大医精神,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也正是因为“治未病”这3个字,贯穿了中医中药的始终,才有了独特的中华养生之道。太极拳、气功、武术、按摩、坐禅等中华养生之术也日趋完善,独成一体。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第一段就说,上古之人,活到一百岁,仍然动作不衰老;而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已经衰老不堪了。是时代环境的不同呢?还是人为的过失呢?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来自自然,从小知道珍惜、知道养护,不但可以预防疾病,即使得了病,在配合治疗的同时,遵照医理自觉养息,恢复和保持气血经络通畅,很多疾病也会自然消解。
《黄帝内经》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也就是说,我们顺从天地阴阳的规律,就可以不得病、少得病,就可以防病医病,实现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