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来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已经摆在眼前,甜的有蜜枣粽、红豆粽…咸的有猪肉粽、蛋黄粽…然而今天我们不是争论粽子是该吃甜还是咸,而是讲讲粽子怎么吃才科学。
五月按照阴阳学说来讲,阳气发展到极致时阴气萌生,也是恶性病多发之时,故五月又叫“毒月”。五月是仲夏之月,过去叫做午月午日,所以又叫“重午”,后来把“午”改成了“五”,五月端午,所以古人挂艾蒿、菖蒲、熏艾叶、带香囊以防五毒,都是为了防阴气萌生,阳气发展到极致这一个关口的过渡,也表达了防疫祛病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衍生出吃粽子、赛龙舟、悼屈原的纪念活动。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在端午节也是馈赠佳品,送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这种礼数,也让端午节有了朴素的笑容和情感的寄托。
粽叶有芦苇叶、荷叶、露兜叶、箬叶、芭蕉叶、竹叶等。这些粽叶多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利尿排毒、和胃宁神等作用。而糯米性温,可以起到温补脾胃、补中益气之效,趁热吃暖胃效果更好,特别有益于脾胃虚寒的人群。除了粽叶、糯米具有的营养功效外,吃适合自己的粽子馅也有很好的保健养生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也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包粽子往往会加入红枣、豆沙等配料,加上糯米本身含糖量高,食入过量时,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功能异常,容易引起患者血糖迅速升高,严重时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一个普通肉粽的热量约为450~600大卡,脂肪、盐的含量较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粽子油性及黏度高、不易消化,胃肠排空慢,容易引起胃酸过多、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粽子煮熟后会产生一种胶性物质,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食入过量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
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时摄入时,往往会加重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带来危险。
粽子黏性高,对于吞咽功能减弱和发育不全的老人和孩子,易发生卡喉而造成生命危险,另外他们消化功能较弱,进食过多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如果一定要吃,记得注意以下几点:
1、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血管病患者,最好选择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肉、少糖、多纤维)的粽子,主料以部分的杂粮米、芋头或红薯取代,增加纤维素含量,减少糖分、脂肪及盐的摄入。
2、有胃肠道和胆道系统疾病的患者,吃粽子可选白米粽,不要蘸糖,要充分加热变软,吃后不能立刻喝冷水,糯米遇冷易凝结导致消化不良和腹胀;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3、老年和儿童尽量选择小粽子或迷你粽,吃时用勺子分成小块,细嚼慢咽,便于消化,避免噎住。
4、粽子最好在早、午餐时吃,睡前不宜食用;吃粽子时搭配茶水或一些清口的汤类,如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陈皮茶、绿茶、香菇汤、紫菜汤等,能起到帮助吞咽、去油、解腻、排毒作用。同时最好再搭配一些黑木耳、洋葱、菠菜等蔬菜,使营养均衡摄入。最后,吃粽子后,可吃片山楂帮助消化解腻。如此,也就不用担心胃肠的问题了。
5、值得注意的是,进食粽子后切不可饮用冰镇啤酒、冰饮料、冰激凌等冰冷食物,否则极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最后,提一下粽子的贮存,粽子因为原材料和工艺不同,其保质期也不一样。散装粽子常温下最多保存2天,真空包装的粽子冰冻最长可以放置达9个月。但事实上,粽子放置的时间越长,粽子的营养成分流失也越多。因此,买来的新鲜粽子最好当天吃,吃不完的粽子可以放在冷冻柜里速冻保存,避免变质。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炉化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