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作为医生,只有真正走进病人的世界,才能有更多的爱和信任。
张女士是一名年轻的帕金森病患者。当她专门打听到我的门诊来就诊时,我很难把帕金森这个令生命颤抖的病与眼前的她联系在一起。她看上去很年轻,长得也很漂亮,瘦长的身材略发显得有些柔弱。然而她竟然是一名有十多年病史的老帕金森病人。
当她四十岁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左手会不自主抖动,开始并没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抖动开始加重,并累及到左下肢,走路开始困难,甚至翻身,包水饺,做针线活这些以前轻车熟路的事情都做不好。当她得知自己得的是帕金森病的时候,她惊呆了。在她的印象中,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病,可她还年轻,怎么会患上这种“不死的癌症”。她的人生仿佛被判了死刑,她开始焦虑,有恐惧自卑,也有自责内疚,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抖动的样子,不愿意出门,经常晚上失眠,考虑着自己干不了活挣不了钱,还拖累自己的老公和孩子,觉得人生暗无天日,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
我认真的倾听着她的诉说,询问期间治疗的过程和她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这十年她一直都在积极的寻医问药,曾经多次去过大医院就诊,也多次调药。在仔细询问的过程,我知道她和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一样,对疾病的期望值太高了。因为年轻,不接受帕金森病这个现实,她刻意控制颤抖,她渴望能有一种药物完全控制住抖动,年轻的她心中有太多的信念支撑她寻求治疗。然而,每次口服药物时间不到三个月就因为药物太贵而停药,或者觉得药物口服时间太长损伤身体,或者觉得效果不明显而随意换药,直至最后放弃了所有的药物治疗。
我问完病史和查体后,初步知道了张女士疾病的症结在哪。单纯她的帕金森病治疗不是最困难的,她对帕金森病认识很关键。帕金森病已经不仅仅是老年病了,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有家族遗传史的更多见。这是个慢性病,需要终生与其斗争。无论药物还是手术,治疗的目的都是改善症状,延长生活自理的时间,而不是治愈。药物治疗也是采用“剂量滴定”,从小量开始一点点加量,而不能随便停药换药加药。
在交流中,我既给张女士讲解了基本常识,又让她看到治疗的希望,鼓励她重树信心。同时考虑到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有些帕金森病药物又很贵,怕她再随意放弃治疗,我给她制定了简单易行容易坚持的治疗方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后,她走路明显好转,左侧肢体抖动也减轻了很多,她眉开眼笑地对我说:“韩大夫,您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