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0日讯(记者 樊伟宏) 小儿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等,主要针对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儿;也适用于怕冷、怕风的虚寒体质的其他患儿。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市八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医师郭瑞表示,三伏贴对预防治疗小儿诸多疾病有良好效果。三伏贴的穴位有:定喘穴、肾腧穴、肺腧穴、大椎穴、膏肓穴等。具体贴哪几个穴位,要按病情来定。医生根据多年积累,按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基本穴位,不同体质的孩子选择不同药物的个性化贴敷方法。
据郭瑞介绍,三伏贴自头伏起每隔10天左右治疗一次,皮肤好的儿童可7天贴一次,共3次为一个疗程。第一次贴敷最好还是到医院请医生贴,这样穴位找得准,到了第二次如果上次贴的印子还在,也可自己贴。
郭瑞表示,患者在进行贴敷时,不要急于追求效果,一般而言,连续治疗3~5年后,机体的抵抗力就能得到较大提高,冬病的发生会明显减少。同时配合“冬病冬治”三九穴位贴敷效果更好。
□专家提醒 贴敷后有麻木感 属于正常反应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造成进一步刺激。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液体渗出,应到医院寻求帮助。
贴敷药物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食用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局部过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