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迷失方向的心灵对话,与饱受痛苦的灵魂交流,如冬夜向火给人温暖。他是一个长者、一名医者,更是一位智者。从医二十三载,他虔诚执着,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为患者驱逐心的阴霾。他就是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志病科主任阎加民,一个为患者点亮“心灯”的人。近日,记者走基层来到他的工作现场,走近他的世界。
阎加民:谈心拉呱解心结
老子曾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生在世,首先必须有敬畏之心,尤其是敬畏生命。”23年来,阎加民坚守公益,从未离开。阎加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即使是深夜,只要有来电他都立刻接听。
做心灵的守护者
从医多年,病人无数,想起第一次为患者解开心结,阎加民还是很激动。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早上,阎加民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诊室。诊室的门口蜷曲着一个人,那人蓬头垢面、眼圈通红、脸色极差,脚上的鞋子也不知是忘了穿还是跑丢了。见到阎加民过来,他赶忙扑过去,嘴里说着,“我完了,我完了,我控制不了……”。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就这样抱着阎加民大哭不止。阎加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到里面坐下慢慢说。原来,这名患者叫李大柱,部队复员后一直在一家建筑工地炒菜、蒸馒头。发病前,他刚刚蒸了一锅馒头被附近村子的小孩全部偷走,工友回来后纷纷指责他,他突然觉得害怕,浑身哆嗦,难以控制。两个小时后,李大柱从诊室里出来,握着阎加民的手说:“真是太感谢了,我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了,以后我再也不会害怕了”。从此之后,这位沂源的“兄弟”只要到张店总会来看阎大夫。
2011年3月,一次重大车祸中,一位50多岁的男子痛失亲人,他拒绝进食,拒绝治疗,阎加民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40多分钟的心理干预后,这位男子同意接受治疗。几天后,阎加民再去时,病人的心情已逐渐平复。
前天下午,小敏由妈妈陪着来心理咨询,她妈妈过去在电话上和阎大夫咨询过。初中生的小敏来是被动的,她认为自己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学习成绩还可以,偶尔与母亲吵架,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遇到一些情况时,她会大哭。上街看到乞丐,她也会大哭起来,哭起来就很厉害,大脑缺氧,呼吸急促,全身发麻。经过交流,阎加民为小敏做了心理疏导,她高兴地随着妈妈离开了咨询室,预约下周进行情绪调控的咨询。
“每一次与来访者交流,都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理治疗是个将心比心的活儿,不仅是同情,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就好像我就是他。”阎加民如是说。
阎加民心中始终装着他的病人。许多病人时隔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再次来到医院,他仍能很清楚地记起这些病人的姓名和病情,甚至他们的家庭状况。病人不仅认可他的治疗,更感念他的为人,纷纷把他当做朋友、亲人。面对一袋自家种的玉米,一兜精心挑选的花生米……,阎加民总不忘掏钱买份东西做回礼。
做心理的探索者
1990年,整个淄博市做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还比较少。阎加民凭借多年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实践中前行……2010年1月,阎加民调入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临床心理科。选择心理学作为终生的事业,是阎加民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
现在,作为一名主任医师、心理学硕士,他致力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他采用的中西医药物治疗和中西医心理治疗在心理障碍、神经症、学习行为障碍、多动症等领域效果显著。。作为科室主任,他在工作中传帮带,他与同事一起完善了中医心理工作室,催眠与意向对话治疗工作室,音乐、绘画、沙箱游戏治疗工作室,家庭系统排列与舞动身心治疗工作室等。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阎加民发现,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在东方的文化土壤中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他不断学习研讨,承袭中医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心理学治疗理念与方法。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相继开展科研课题7项,其中科研项目《小学儿童多动症与正常儿童注意力的差异比较研究》,荣获淄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国家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4篇,主编专业著作6部。
2012年2月,科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重点专科”,这是我市医疗卫生系统首次获得的心理学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他本人则在心理学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一个个头衔落在他的肩上,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药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睡眠学会中医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23年来,阎加民的心,一直跟患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