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张大叔两年前开始感觉全身乏力、腹胀,近一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家人将其送到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据家属介绍,患者既往有大量饮酒史,两年前曾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此次入院行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腹水。查血常规显示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均明显减少。以前他曾多次输血、吃药来升血小板、红细胞,但效果不持久,没过几天血细胞又下降了。这次住院,请介入科会诊后,建议行介入治疗。在介入导管室,刘焕亮主治医师为其实施了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一根直径只有1毫米多一点的导管,从大腿根部的一个小针眼处进入人体,将栓塞材料注入部分脾动脉,封堵该血管。术后张大叔恢复很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腹水基本消失,腹胀症状缓解,他和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现已出院回家。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以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脾静脉血液占门静脉血流量的20%~40%。由于门静脉压力的升高导致脾脏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发生脾脏淤血性肿大,继而导致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脾脏肿大,血中一种或数种血细胞成分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脾亢的有效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措施,可使外周血细胞减少,并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保证了各种治疗能够及时有效进行。肝硬化患者中有脾功能亢进的超过30%。
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得最多。而脾功能亢进越重,血小板减少越多。其次是白细胞,红细胞最少。这是由于各种血细胞的寿命不同。正常的血小板能生存9.5日,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生存期缩短不到6日。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引起出血;白细胞减少影响免疫,容易发生感染;红细胞减少出现贫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带来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脾亢是门静脉高压最常见并发症,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提升血细胞、外科手术切除脾脏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因为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以往外科脾切除是脾亢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完全性脾切除往往会引起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发生感染,后期会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深入了解,人们认识到脾脏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替代疗法—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它是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部分脾实质发生缺血性梗死,随后机化和萎缩,既削弱了部分脾脏破坏血细胞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周围血象,又保留了部分脾脏免疫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病人恢复快,所以已取代脾切除手术成为治疗脾亢的首选方法。目前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适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肿大并发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脏破裂出血,脾肿瘤,肝癌因脾大、脾亢血细胞少不能行化疗等各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