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素有“盛夏防暑热,长夏防湿浊”之说,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盎然。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导致很多疾病高发的季节,应高度重视。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英杰博士说,中医养生原则是“顺应自然”,但暑热易使人“伤气”、“伤阴”,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而一些市民因解暑不当过食水果或贪凉饮冷,也容易不小心损伤脾胃。夏季偶尔吃不下饭时,可适当喝些白粥,或根据自己体质在粥里加入不同食材,起到滋养胃阴的作用。
防湿邪
湿是长夏之主气,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人们消化不良;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病变和关节炎等。张英杰博士指出,在三伏时,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胃肠炎、痢疾等。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防暑邪
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汗出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出现中暑症状。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神尤为重要。夏季要保护好心神,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做好这两点,精神自然会饱满,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防着凉
夏天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前一天喝多了冰镇啤酒、饮料,第二天肚子不舒服或者在露天乘凉过夜、晚上睡觉不盖被子,早上起来就感觉腹痛;再就是久处冷气环境之中如果一下子进入炎热的环境中,体内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出现感冒或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其实,这些都是寒邪伤脾的表现。张博士说,在中医理论中,脾负责将营养物质运化吸收并散布到全身,在五行中属土,喜燥恶湿。可见夏天忽视保暖、常吃冷饮、喝冰镇啤酒对脾伤害很大。因此,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吃,最好常温食用;也不要喝太多凉茶,以免损伤胃气。
防脱水
长夏出汗多,我们要注意科学补水。张博士说,体内缺水,会使血液浓缩、血液变缓,出现血栓,从而增加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率;缺水还会使尿液浓缩,影响肾脏对毒素的清除,易形成尿结石和尿路感染,津液减少,使胃肠分泌物更加不足,使大便干燥,产生内毒素,引发腹胀头晕等中毒症状。老年人对体内缺水反映差,若到渴极才喝水为时过晚,应采用“多次少饮”的办法。这是因为人的体液是逐渐消耗的,所以一次喝水不能过多,否则会出现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饮水半小时后水已吸收入血,此时进食会吃饭更香。
养脾小贴士:
专家提醒1:有这些症状或者是感受的人应该注意养脾了:面色微黄、暗淡无光;不爱吃饭,饭后肚胀;身形消瘦,四肢无力。另外,由于“湿邪困脾”的缘故,脾不好的人在夏天特别容易犯困,睡完之后还想睡,整天无精打采。又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老人表现为眼皮抬不起来。此外,“涎为脾液”,常流口水的老人注意脾虚。
专家提醒2:在长夏季节,脑力劳动者应该注意养脾。中医里有“思则气结”的说法,意思是思虑过度会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引起脾气郁结,运化失常。专家还建议,由于脾属土,所以人们应该仿效土德,凡是秉承中庸,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才有利于养脾。
推荐药膳
排骨冬瓜薏米汤
原料:排骨适量,鲜冬瓜500g,薏米50g。
做法:排骨洗净切好,冬瓜连皮,切块,薏米洗净。一起放煲内,加清水适量煲汤,汤成加盐调味。白茯苓粥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盐、少许。
做法:粳米淘净。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至糜烂,再加盐、胡椒粉,搅匀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