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让许多考生焦虑了:吃不下、睡不着、紧张、不安、烦恼、恐惧、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甚至想要逃避,学习状态大不如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可见,高考考核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我们应战的心态。要想打好这场人生最初却最重要的心理战,必须及时合理地调整我们的认知。
高考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评价时,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那么,困扰考生们的不合理理念都有哪些呢?
“一旦落榜,我没办法向自己的父母交代。”
秉持这种想法的考生,一般都承受着较重的家庭压力。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心理机制影响考生的心态。父母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不明就里的孩子以为,一旦失误父母会承受不了甚至怨恨自己。殊不知,父母的不安其实来源于对孩子的爱,父母想表达的是“没有人比我更希望你生活得幸福。”
“我在考试中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
有些孩子自小就很优秀,没有受过挫折,在周围人的夸赞声中长大,背负着光环。他们不允许自己出现差错,一旦情况出现一点点不顺利,他们宁愿逃避,也不面对。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无法忍受的“非最佳状态”。殊不知,“完美”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它离我们很远,它可能仅仅只是一种感受。我们需要做的是悦纳自我,包括自己的不完美。
“考试失败,别人就会看不起我。”
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自信,没有全面合理的自我概念,不会爱自己,缺少家人、朋友的社会支持,习惯了自我评价依赖他人评价。
“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程……”
不少落榜的同学们并不是生活得不幸。每个人拥有各自的幸福、成就和满足,而为了得到这些,除了分数,我们还必须让自己具备其他更多的条件。
教育的终极目的永远是使受教育者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称号。